從馬車到工業級的汽車,時代的變化都推動了整個人類社會生產力乃至人類文明的巨大變革。今天的智能汽車也一樣,當無人駕駛完全實現,注意力被充分釋放后,車內還可以做非常多事情,或許會引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
智能汽車的下一代革新產品絕不僅僅是四輪汽車,今天的小鵬就在做飛行器,特斯拉和小米都在做人形機器人……新一代面向元宇宙的產品載體,可能也會有和汽車類似的移動功能,或許會是一個智能空間。
汽車,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
汽車是典型的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誰擁有更多的核心專利,誰就能占領產業制高點。在由中國通信學會發布的《車聯網知識產權白皮書(2022年)》中顯示,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專利產出國。據“全球汽車專利大數據平臺(AutoPat)”數據顯示,截止到12月10日,在我國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累計申請專利超過18萬件,其中非汽車相關的互聯網、通信企業持有大部分的核心專利,各方商業習慣的不同和知識產權處理方式的差異,為跨界知識產權糾紛埋下“種子”。
自2010年“賽格導航訴豐田G-Book系統侵權案”開始,我國汽車產業跨行業的知識產權糾紛日趨增加。從歷史角度上看,在行業技術創新、高速發展的時期,總是伴隨著知識產權糾紛,訴訟的多少甚至可以被視為是行業競爭性創新的一個指標。而如何找到解決當前汽車知識產權困境的那把鑰匙,或許也在這些糾紛訴訟的“迷霧”中。
知識產權發展方向為汽車行業提出了一條可行之路。
首先,善用合縱連橫。博泰作為目前業務深度首屈一指、本土汽車領域知識產權多、交付能力強的車聯網公司,與華為牽手合作,進一步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加快研發產品速度,提高市場競爭力。博泰深知,在智能時代里無法一家獨大、一家獨攬,需要的是行業間的開放與共享。博泰與華為等相關領域巨頭公司的合作,拓寬了其在通信、車機系統、產品生態等方面的能力,進一步帶動整個行業的進步和發展。
其次,爭當行業先鋒。在關于SEP許可層級的行業焦點難題上,博泰作為國內供應商企業站了出來。在與華為達成交叉許可的聲明中提到——“博泰的產品將獲得華為公司在上述技術標準的標準必要專利在全球范圍內許可,使用博泰產品的整車企業將無需重復支付專利許可費用”。博泰為我國汽車行業實施SEP組件級許可邁出了實踐性的一步,以自身技術和知識產權優勢為依托,在行業中率先施行組件級許可模式,展現企業的實力和擔當,有利于我國汽車行業的SEP許可規則形成進程。
最后,集聚產業生態。我們可以從種種表現中看出,博泰正嘗試以強大的“朋友圈”營造最優的智能網聯汽車的“生態圈”。除了早先公開的與騰訊在智能座艙、車載平臺等領域的合作以外,與華為在通信SEP領域的合作拓展了博泰的技術邊界,為博泰帶來了更多的商業合作可能性。整合產業資源,抱團發展,進一步鞏固了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知識產權優勢地位。
某著名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指出:“以抱團發展壯大知識產權綜合實力是企業的明智之舉,是促進行業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構建產業生態圈是協調行業知識產權競爭與合作,是化解和避免行業不必要的知識產權糾紛的有效途徑。”
這種跨行業合作的模式向外界釋放了一個強烈的信號——面對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要求,不論是車企、車聯網公司還是科技企業都在尋求抱團發展、創新合作模式,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更加長遠、穩定的發展。
數字化研發是支撐智能汽車不斷進化的核心
如今,全國多地加速布局智能網聯汽車(以下部分稱“ICV”)建設,力爭下好產業發展“先手棋”。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和汽車產業的深度融合帶來的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發展正在重塑全球汽車產業的格局。有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擁有自動駕駛技術產業化的良好社會環境,為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窗口期。
“從整個汽車產業的發展來看,產業變化迅速,智能網聯汽車是下半場競爭的核心,也是未來智能產業升級的戰略方向。智能網聯汽車是涉及‘車-路-云-網-圖’深度融合的復雜系統,其復雜度遠高于傳統汽車。”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鄭繼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鄭繼虎進行了詳細的闡釋:一方面,由于電子電氣架構的升級,包括軟件在智能網聯汽車當中的應用,使得軟件價值越來越大,汽車和研發整體復雜度呈指數級上升,智能網聯汽車研發從傳統模式向數字化方向演進,傳統汽車研發周期長、成本高,智能網聯汽車研發需要進步和便捷性,研發工具鏈的效率決定了整個系統開發效率和成本,數字化研發是支撐智能汽車不斷進化的核心,未來汽車產業競爭已變成數字化的競爭。
另一方面,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供應鏈模式發生變化,從簡單垂直的供應鏈體系,向網狀的供應鏈體系轉變。應該認識到,汽車產業鏈冗長又復雜,汽車產業向數字化轉型,在各關鍵節點,必須破除原有的割裂狀態,消除封閉的信息孤島,打通汽車產業鏈條,最終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的整體效率,讓大家共同受益。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數字化工具必不可少。
在業內看來,數字化轉型不會是一家企業的單打獨斗,而是一個行業、一個生態的整體轉型。
工具、服務和情感,汽車產品的創新哲學
理想的創始人李想提到過:“打造產品力最重要的是產品管理能力。”
我將產品管理能力總結為:要求我們在所有變化的要素中找到其規律性,即人性和個性,盡可能掌握我們所能掌握的部分。
今天業內有一定影響力的汽車廠商,就成功將一個全新的產品植入到用戶的購買心智當中,通過數據驅動打造一定的成長性。
以理想為例,我小區里很多人在開,許多男性朋友喜歡這個產品,因為它的定位非常精準,受眾就是“超級奶爸”。我們打造汽車產品時,需要一個精準的定位,基于特定的人群場景來定位這臺車到底為誰解決什么樣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還需要不斷通過汽車零部件模塊化選配、整車智能化等來實現產品體驗至上。廠商圍繞著目標人群的個性、他們的底層的人性來打造產品體驗,最終打造一定的成長性。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車型,比如五菱宏光,它的核心能力在于它的車身非常可愛,顏色也是明亮的馬卡龍色,還能夠定制車貼,精準定位了女性用戶,滿足了用戶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同時他們在營銷過程中,也會結合口紅、化妝品等女性用戶青睞的商品進行推薦。
再比如長城的坦克,為什么它在車站初亮相遍被越野愛好者趨之若鶩?
因為它精準定位了戶外越野人群,圍繞長途駕駛、戶外活動增加了一系列功能,通過與車載冰箱等場景聯動實現了消費者的一些個性化需求。
為了應對汽車行業的VUCA,我們需要聚焦使用場景,盡可能地為產品做減法,還要將技術進行結構和重組,以支撐產品目標,那么通過技術的結構和重組之后,用最少的技術資源投入來實現最聚焦的產品功能,使它成為一個閉環。
當下汽車產品不僅是一個出行工具,更是一種服務,需要與用戶頻繁互動,構建相應的聯結,甚至進行情感化的互動來打造一種如影隨形的服務,因此智能汽車產品創新哲學在于:源于出行工具,忠于生活方式。
工具、服務和情感它完全是三類不同的產品屬性,怎樣將它們聚合成一個整體呢?
產品架構一般會分為中臺能力和系統端的終端能力,不同能力又涉及不同的產品模塊。因而設計產品時,我們要基于對目標人群屬性的明確認知。
以之前提到的理想汽車為例,它會涉及通勤、購物等各種各樣的使用場景,車內人群可能有老人、小孩等,我們需要根據不同人群的特征給出不同的服務方式。因此,這個產品需要一套核心的生態賬號服務體系和中臺能力。
生態賬號體系需要關聯聲紋ID、face ID和車機系統的ID,通過ID識別定位精準的用戶,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內容和服務,比如信息流、內容甚至電商的推薦,給用戶提供可配可定制的系統服務。
最核心的還有中臺能力,可以通過以下的四步方法來構建:
定義場景:人群、用戶、需要解決的問題
定義能力:用戶體驗端的前臺交互能力以及系統能力
數據價值應用:例如實體、業務、環境的數據
中臺能力沉淀:逐步構建業務中臺、數據中臺、AI中臺、技術中臺的能力
這一套方法論,實際上是為了找到人與環境的平衡點,進而實現主動服務。
我們通過完整的數據融合來形成基礎信息,進而實現事件引擎;通過知識引擎來指導我們的智能決策,構建完整的中臺能力;再整合AI語音等服務,最終幫助我們為用戶實現用戶價值,比如駕駛安全提升等效果。